中国114就业网讯: “699万”、“史上最难就业季”,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季节临近,诸如此类关键词不断冲击着人们的眼球,大学生总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而职校毕业生却成为企业抢夺的“香饽饽”。一冷一热之间,让原本
中国114就业网讯:
“699万”、“史上最难就业季”,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季节临近,诸如此类关键词不断冲击着人们的眼球,大学生总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而职校毕业生却成为企业抢夺的“香饽饽”。一冷一热之间,让原本被考生和家长冷落的职校“回暖”。职业教育能否“逆袭”,扭转在考生和家长眼中“下下签”的尴尬?
■数据分析
高职生初次就业率达90.4%
仅次于“985”院校
前不久发布的“201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显示,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却连年稳中有升,2012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0.4%,初次就业率仅次于“985”院校,其他的学校都在其之后。昨天,记者走访了市区多所高职校发现,除非自己不愿意,学校都能帮他找到工作。
扬州市劳动就业服务中心职介科负责人林科长分析说,大学生和职校生在就业方面存在差距,比如大学生总认为中小企业发育不足不想去,可是大型企业用人要求过高去不了,于是出现了“就业难”。相比之下,高职院校的“技能+学历”教育模式,让学生既掌握了优秀的专业技能,又学习到了完备的理论知识,有效规避了大学教育经常遇到的眼高手低现象,能吃苦,上手快,使用成本低,就业定位与目前企业人才需求的现状吻合度高,最终出现了高职生“逆袭”最难就业季。
■就业调查
光伏遇“寒流”光伏专业高职生却吃香
高职生如何“突围”?就以被称之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重灾区中国光伏业来说,这个曾经很火热的光伏产业,岗位下跌量特别大,近一年来,不少光伏企业的招聘都处于停滞状态,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扬州高职校光伏专业的学生却因为供不应求成为一枝独秀。
刘勇是高职校中职三年级的学生,今年6月底参加了光伏产业全国技能大赛,他和同学组成的团队一举摘得金牌。他向记者回忆说,现场就有不少天津的光伏企业向他们抛出“橄榄枝”,希望他们毕业后,能够留在当地工作,但他婉言拒绝了,毕竟离毕业还有两年说不定还会有更好的单位出现。刘勇告诉记者,他对工作要求不高,只要能学到技术就行,有技术不怕没饭吃。相比之下,不少大学毕业生也认为自己受过高等教育,希望找份体面的工作,从而在就业市场上“高不成低不就”。
大学生难过“三年之痒”跳槽率达到70%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大学生就业难除了挑剔外,频繁跳槽难过“三年之痒”也是主要原因。记者调查了30位大学生发现,毕业后3年内跳槽率达到70%,小陈虽然工作才五年,但是换的工作已经超过了10份,从物流到采购、再到物业管理等等呆了不少行业。为何如此频繁地换工作,他告诉记者,主要原因是工作环境和预期相距甚远、个人能力得不到发挥、待遇低。
诚信的缺失,对所在单位工作不负责任的表现,造成了不少企业不愿意招初次就业的大学生。相比之下,高职院校出来的学生要稳定很多。报告显示,近3年来,我国高职生就业率稳中有升,高职生整体上在毕业3年后实现了收入倍增,增幅达120%。扬州高职校教务处赵处长告诉记者,学校的毕业生有50%左右在生产一线锻炼几年后很快就成为骨干并得以晋升,薪水十分可观,特别是在一些大型企业,他们学校毕业的学生一两年就可以升到助理工程师,月收入达到五六千元。
专业“灵活变”告别学用“两张皮”
“实践表明,凡是和社会需求贴得紧,招生和就业都好,学生和企业积极性都高。”赵处长给记者举例说,2007年学校通过深度调研决定开设光伏专业,但国际形势不乐观,按理说应该找不到工作,但是他们就业率却一路飙升。“关键是专业‘灵活变’,告别学用‘两张皮’。”
赵处长解释说,学校的光伏专业是从电子计算机应用专业分离出来的,学生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加强了光伏相关学科的学习,因此即使光伏企业不景气,他们也完全可以在电子企业找到一席之地。
■延伸阅读
江苏省成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区域联盟
记者昨天从省教育厅了解到,为进一步创新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帮助学生就业,我省特别组建“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区域联盟”。
据悉,联盟内共建工作平台、共享信息资源等等,相互通报供需信息,相互开放毕业生就业市场;联合举办毕业生供需洽谈会;依托“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共建用人单位信息库和岗位信息数据库。
根据省内普通高校、独立学院地域分布及数量,组建7个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区域联盟。沿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区域联盟由驻镇江、扬州、泰州、南通四市26所高校组成。
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