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16来源:本站原创点击量:1442
中国114就业网讯:
“同学们,在这样的时代,……你们是甘愿做唯唯诺诺的‘菜鸟’,还是要胜出为一个行业的精英?你们是甘愿做平淡无奇的‘路人’,还是要挺立成一个时代的标杆?”
在武汉大学2014届学生的毕业典礼上,校长李晓红对着操场上万余名学生,最后一次抛出问题。
实际上,校长毕业典礼致辞,无论是“打鸡血”,还是“灌鸡汤”,都是一种独特风格。科技日报记者选取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校长毕业致辞,看看这最后一课,传递出大学怎样的精神气质。
北大关键词:责任 青春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这一次打起了“五四”牌。
在对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发言里,他都提到了五四运动,鼓励在座的学生记住先贤对国家的贡献。
王恩哥在研究生毕业典礼致辞的主题是“传承青春的事业”。他将北大精神概括为青春的精神,而回溯青春的精神,就要到百年前的五四去找寻。他希望毕业生们在他们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 担起北大人的责任——这份责任,无论在百年前还是百年后,都与国家社会息息相关。
陈璐瑶是北大土著,在园子里呆了七个年头。出身北大理工类大院信息科学,她却觉得自己仍然深受北大人文气息的熏陶——有勇气去质疑,也会抱持着理性去沟通;对公共事务绝不会袖手旁观,必要的时候也会奋起维护自己的权益。
所以,陈璐瑶认为,发生在自己身上最“北大”的事情,是她在本科期间成为iJoin社会创新咨询联合创始人, 希望通过青年人团队对公益组织提供全职咨询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促成改变。
“曾经我也活在自己的世界,只想管好自己的那摊事。”进入北大后,陈璐瑶渐渐强烈体会到属于北大人的那份“责任感”,开始关注公益。这种关注一旦开始就停不下来,她参加了在学校开办的非营利组织领导力培训,参观学校社团策划的公益项目展览,也通过北大的留学交流协会,认识了iJoin的另外一位联合创始人。
“我的iJoin和北大有很大的关系。”大学时光,是一种铺垫和渲染,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陈璐瑶和公益的结缘变得水到渠成。目前,iJoin在青年公益圈已经颇有名气,在北京、上海和广州均有团队。“即使走上工作岗位,公益也还会继续做下去。”
这和校长的期待似乎吻合了。王恩哥在毕业致辞的最后寄语毕业生:“请在开拓人生和奉献社会之中努力抒写属于你们自己的青春豪迈!……在脚踏实地间实现诸位入校时‘指点三山五岳’的壮志豪情,这才是北大人敢为天下先的大气魄。”
复旦关键词:担当 独立同样也在毕业致辞里强调社会责任感的,还有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
他对本科毕业生的期许是——努力成为一名知识分子。他希望这批年轻的学生有责任有担当,保持独立人格,守护自由理性。
这让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毕业生彭珅触动颇深,甚至成为他对毕业典礼上最鲜明的记忆。
校长将这群20岁出头的年轻人定位成了“知识分子”,期待他们“维护知识分子的尊严”。彭珅觉得,很多时候,大学生已经忘却了这一身份,而校长对他们作的最后一次发言,没有时髦流行语,也没有刻意卖萌讨好,却如同一记警钟,敲在他们心头。
“校长扮演了卫道者的角色。”彭珅说。
杨玉良对学生的要求既简单又复杂:“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保持自律而不堕落,拒绝与社会的污浊同流合污;不要工于心计、明哲保身,放弃对人生价值的追问,或者对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的追求。”彭珅有自己的理解:“不是说复旦出来的学生就要多么不平凡,现实是大多数复旦的学生都是平凡的。只要我们能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做到能做到的最好,那我们就是合格的复旦毕业生。”
彭珅也有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当年他选择复旦新闻学院,也是用一腔热血,怀揣着匡扶正义的理想。四年之后,他开始重新看待自己当初的梦想,重新确定自己想要做什么,意识到改变社会的力量有很多,新闻或许只是其中一种;制约记者的力量也很多,一切都并非黑白对立,线性发展。
杨玉良在致辞中解释了复旦的校训“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将之概括为要阅读原典,将阅读当成一种生命状态和习惯,对文本进行精读,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彭珅在校长的解释后加了一点:“除了原典,人生阅历也是一本很重要的书。”他即将去体会更丰富的人生。8月,彭珅将加入复旦大学第16届支教团,在继续自己研究生学业之前,前往新疆。
专家观点:大学要培养能够改变社会的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今年也关注了部分学校的校长毕业致辞,“创新的、有个人特色和有深度思考的讲话还是少了”。在对大学精神的研究中他发现,几千年来,中国学人延续不断的价值追求是“士志于道”,这是一种基本准则和模式。如果缺失这样一种精神,即使学生在校期间能拿到很高的分数,走出校门 ,也不过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毕业典礼致辞里,校长强调理想主义,将学生往这方面引导,也是大学的基本职责,要培养能够改变社会的人。”
储朝晖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致辞的好坏并没有固定的评价标准,但至少应该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是真诚,只要真诚,即使没有华丽的词章,也很有价值;其次,是要符合教育的内在规律,校长不应该说外行话、官话或者套话,说的话要符合个人成长规律,能对学生走出校园后的人生切实发挥作用;最后,致辞的内容应该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不仅仅追求话音落地时候的激动人心,也应该能够回味悠长。
“不过,媒体对毕业致辞的作用还是有些夸大。”每年毕业致辞出炉都会引发关注,不过储朝晖认为,相比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来说,毕业典礼只是一个时刻。作为学校,更该把精细的工作做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在学生求学期间的点滴进行引导。
清华关键词:创新 创造“在当今世界,创造是你们面对生活、面对事业、面对社会、面对未来的最佳选择。”尽管也提到了梦想和责任,但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花费篇幅最多的,还是“创造”。他指出,在这个崇尚创新的伟大时代,若想要有所作为,不仅需要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创造力。而创造力,来源于理想,来源于不怕失败的勇气,来源于对不同意见的包容。
这一切,在清华大学2010级计算机软件专业本科生张泰源看来,凝练成四个字,就是他眼中的清华文化——“行胜于言”。“简单来说,就是踏踏实实做事,还要真的做出点什么来。”
他认同校长的“创造说”,而创新创造不会是空话。张泰源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清华大学努力培养学生往创新这条路上走,从暑期实践到创业创新比赛,再到各个实验室的科研,都强调“创新”二字。近两年,清华推出“X-Lab”,聚焦创意创新创业,校内多学科合作,外加整合校外资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张泰源自己也一直在创造,有一颗蠢蠢欲动不安分的心。“我们这个专业,都信奉Facebook这类成功的case(案例)。”张泰源一度也想创业,甚至在学长的影响下,觉得“不创业这辈子就白活了”。趁着去香港交换的机会,他接触到了社会企业,也受到启发,觉得要做些能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去年,他加入了一个教育类创业项目,试图用信息化产品改造初高中线下教育流程。
陈吉宁在毕业典礼上寄语本科生们:“用执著的理想、创造的勇气和君子的包容,去想象自己的未来,去创造属于你也属于整个人类的未来。”
“如果今后我创业的话,一定要做能为社会带来正能量的企业。”张泰源说。
本文由中国114就业网http://www.zg114jy.com/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