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31来源:本站原创点击量:1707
中国114就业网讯: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27万人,比2013年的“最难就业季”再增28万人,可谓“更难就业季”,四川省96所高校的毕业生为36.87万名,比2010年多6万余人,无论全国还是四川省,高校毕业生数量均创历史新高,就业牵动千家万户。
近期,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走访了部分国有企业和在蓉高职院校,调查了解国有企业吸收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昨日,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发布《国有企业吸收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浅析》专项报告,结果表明,校企合作、定向招聘是国有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采取的主要方式,而正确的择业观替代高学历成为国有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的首选要素。
成都大学生就业 进国企难不难?
调查
大学生与国企签约率逐年递增
受传统观念影响,国有企业员工工资高、福利待遇好、工作稳定等良好的条件吸引了大批高校毕业生,成为毕业生向往的理想工作单位。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以硕士毕业研究生为例,50%的受访者“已经落实单位”,其中“签约国企”的为28.6%,其对所签工作表示“基本满意”的为85.5%;在尚未落实单位的硕士毕业研究生中,62.7%的受访者“想去国企”,远高于“想去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30.5%。供大于求的形势有利于国有企业有较大的选择余地能择优录用符合企业发展规划的优秀人才,调查显示,2013年成都市高校毕业生与国有企业的签约率为22.9%,2014年为30.8%,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本科生研究生薪酬差距500元
由于高等院校持续扩招,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转为大众化,加上从企业管理成本考虑,学历水平高意味着企业要付出更高的经营成本。调查发现,企业支付给本科生与研究生的薪酬水平差距在500元左右,因此,国有企业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学历要求不再是单纯追求本科生、研究生以上学历,而是更注重是否适应岗位需求和发展需求,以此确定招聘高校毕业生的标准。调查发现,国有企业大多选择与高校合作开展招聘工作,尤其是对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建筑业、金融业等行业,每年到高校与大三的学生签订意向书,提前挖掘优秀人才成了企业必做的功课。通过学校定向招聘的毕业生占企业每年新增高校毕业生的70%左右,而川大、西南交大、西南财大等“211”重点院校则是国有企业的首选院校。
企业更愿招聘本地户籍毕业生
据市人社局统计,2013年度,在我市办理报到接收手续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共4.12万人,其中外地生源1.99万人,本地生源2.13万人,本地生源毕业生人数与上年同比增加2.6%,2014年回蓉就业毕业生数量还在继续增加。调查发现,近几年,由于有部分外地户籍的高校毕业生会在国有企业工作两三年后,因为父母需要照顾,或者在家乡有更好的工作单位等原因而离职,因此,国有企业在招聘时更希望招聘本地户籍的毕业生,确保工作岗位的稳定性。据受访企业反映,企业中本地户籍的毕业生占新招高校毕业生的80%。同时,调查发现,国有企业提供给本科生的薪酬扣除“五险一金”后每月约为4000元,比2014年上半年成都市城镇居民每月人均可支配收入高40%左右,而由于本地户籍毕业生的生活成本没有外地户籍的毕业生高,因此,对企业实际提供的薪酬水平满意度也较高。
少数求职者过度关注升职前景
调查发现,尽管国有企业均按制度要求,并结合企业自身2—3年发展规划,制订了包含吸收高校毕业生就业等工作目标的人才梯队建设或人才培养计划等相关管理制度,且有相应的落实机制。但在招聘过程中,有10%—20%的应聘毕业生过度关注企业的薪酬待遇和未来两年内能否提供职位晋升等问题,甚至明确提出不愿意到相对艰苦的工作地点工作,对这类缺乏正确择业观的高校毕业生,国有企业都明确表示不会考虑招聘到本企业。因此,近两年来,企业实际招聘毕业生人数都比计划招聘毕业生人数少了10%—20%,高校毕业生是否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良好的就业心态、客观的职业规划是国有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重视的基本素质。
求职招聘 企业学生各有各难处
分析
“高精尖”人才国企也难留
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世界500强企业入驻成都数量已经过半,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呈现刚性扩张态势。市委、市政府历年来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每年组织相关部门听取专题汇报,并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纳入全市民生工程目标,强化目标绩效管理考核。因此,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使优秀的高校毕业生有了更多更好的就业选择,更倾向于选择能实现自我价值、更具挑战性的高端就业岗位,而国有企业由于受企业性质的影响,在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与外企、民企相比无明显的竞争优势,难以吸引并稳住“高精尖”人才。
企业招聘生源范围相对狭窄
与高校合作、企业网站发布招聘讯息、人才市场招聘是国有企业常用的招聘方式,但由于应聘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定位不准确、招聘成本较高、招聘效果不佳等诸多因素,导致近两年国有企业开始逐步摒弃企业网站发布招聘讯息、通过人才市场招聘等这些传统招聘方式,而主要选择与高校合作这一方式。因此,相比政府每年为外企、民营企业组织就业招聘会的数量和规模,国有企业受行业和体制所限,对高校的选择范围相对比较窄,全省共计96所高校,每个企业平均每年固定合作的学校仅有3—5家,其中还包含高职院校,因此,对国有企业来说,招聘高校毕业生的信息渠道相对单一,生源范围相对狭窄。
毕业生缺乏职业规划的培育
多年的应试教育体制,给家长和毕业生带来的是对高等教育认知的偏失,“天之骄子”的意识导致部分高校毕业生过分强调自身价值而忽视社会需要,学生在高校热衷于考取各种资格证书的同时,却忽视对自我定位、职业规划的培育,导致高校毕业生存在不切实际的就业心态,择业观念与现实职业需求差距较大。随着体制改革、企业经营市场化以后,打破垄断地位的国有企业面临着跟其他民营企业一样的市场竞争,为保证国有资产持续盈利,也存在成本压缩与利润最大化的矛盾。由企业对招聘的高校毕业生进行择业观的教育、就业心态的调整,势必导致企业人力成本的增加、时间成本的消耗,不利于企业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和生产经营。
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合力 难也不难
对策
订单培养 服务企业发展需求
鉴于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报告》建议,除了常规的定向招聘方式外,国有企业还可结合地区经济形势、自身企业发展需要,针对部分国有企业专业技术强的工作岗位,与高校加强合作,采取“订单培养”等定向委培方式,向高校提出专业要求和招聘计划,由高校定向招收、定向培养专业学生,并承担高等知识方面的教育,由企业负责职业技能的培训,经考核通过后,定向分配至企业,实现学生就业前移,从而达到毕业生、高校、企业三赢的局面。
学用结合 学生树正确择业观
同时,对于学校和学生,《报告》也指出,目前,90后大学生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依然较大,存在自我认识与传统观念错位,一味将求职目光投向待遇好、工作环境优、轻松等职位,却忽视了社会需求与自身能力之间的矛盾,导致一方面出现较大的就业缺口,另一方面却是“最难就业季”“更难就业季”的出现。因此,高校除了教授课本知识以外,还应将就业指导贯穿于整个高校教育过程,从进校开始就注重引导学生调整心态,正确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建立正确的职业规划。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职业需求,认清社会就业环境,依照市场价值,明确个人优势与选择方向。
就业联动 企校共建实习基地
《报告》最后提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事关社会稳定,国有企业吸收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需要政府、高校与国有企业合力解决,尤其是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行业主管职能作用,要建立一系列能够激励国有企业吸收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机制和办法,要在高校与国有企业之间建立相关的就业联动和支援机制。如引导国有企业与高校共同建立高校毕业生实习基地,帮助毕业生了解市场走向,提前了解企业、行业及岗位职责,通过实践培养职业素养,帮助高校毕业生谋划好职场道路,同时,也为企业招聘到性价比高的毕业生并培养成为企业后备力量提供条件。
本文由中国114就业网http://www.zg114jy.com/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