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17来源:本站原创点击量:5157
编者按:近来,甘肃、山东、陕西和广西等多地曝出职业学校强迫学生实习的新闻,让职校生实习再次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实习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为未来大国工匠做好技能培养的重要一环。职校实习乱象背后,是职业学校与企业的扭曲关系。针对乱象,重拳治理,加强法律监管只能治标,而继续深化校企合作,建立产教融合体系才是治本之策。
今年上半年,王从阳的心里就没怎么痛快过,“学的是网络技术,结果到公司生产线上给计算机硬件打包装。这随便找个人都能干,这样的实习能学到什么东西?”2016年是王从阳在沈阳某职业学院上学的最后一年,他被学校安排到一家软件公司顶岗实习半年。他找到学校提出自己找实习企业,但校方提出,不在指定企业实习,将拿不到实习课程的学分,延迟一年给毕业证。
实习是职校学生走入工作岗位的必经之路。根据国家相关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要有1年以上的实践学习时间,高等职业学校要有1个学期以上的实践学习时间。
然而,学校诉苦难觅合适的实习企业,为了完成实习大纲,找到的企业与学生专业不对口;企业抱怨学生不能独立顶岗,不能给企业创造效益,还要给学生开工资,增加负担;学生吐槽学不到东西、工作时间长、实习工资低。
职校学生实习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又应该如何提高职校生的实习质量呢?
学生吐槽实习诸多不满
2015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人数为515.47万,上百万的职校生要到企业顶岗实习。
张蓉蓉学的是金融专业。去年,学校安排她们到沈阳一家保险公司实习,实习期工资800元。张蓉蓉说:“每天和同岗位员工一起拉客户,学的理论基本用不上。干的活一样多,没有绩效奖金,工资还不及他们的三分之一。而且同样加班,领导一句话,回家了还得回来干活,还没有加班费,请假、缺勤要扣钱,感觉就拿我们当廉价劳动力使。”
张蓉蓉的经历并非个案。2014年7月,家长投诉称,辽宁一家金融职业学院196名学生被安排到“热高乐园”保安、餐饮等岗位实习,实习期半年;2015年7月,长春一家科技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老师以学位证为要挟强迫人力资源专业学生去卖二手房……记者梳理发现,职校学生实习遭遇专业不对口、工作时间长、实习工资低等问题由来已久。
据问卷网对职校生的一项调查显示,57.5%的受访者认为,职校学生毕业实习中存在学校以实习“捆绑”学生的问题,56.7%受访者发现职业学校在学生实习中充当“包工头”。
事实上,针对职校生实习的诸多乱象,2016年4月,教育部等5部门制定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就进行了规范。规定要求安排学生每天顶岗实习不得超过8个小时,实习单位应向实习学生支付不低于同期同岗位正常工资的80%;学校和实习单位不得扣发或拖欠学生的实习报酬;并且不得以各种理由安排学生从事紧张工作或者加班,不得强制安排实习等。
然而,这些合理、合规的要求显然在一些实习企业里,并没有得到落实。
学生学校企业都在诉苦
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关于实习,抱怨的不仅仅是职校学生。
沈阳一家机械加工厂人事工作人员李东宇告诉记者,并不是不愿提供岗位接收学生实习,主要是很多职业学校教授的内容与我们企业最新的技术标准脱节,导致学生到企业后完全上不了岗,反倒成了企业的负担。“我们经常会拒绝一些职业学校的实习请求。企业肯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如果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过硬,我们还是十分欢迎的”。
徐工(辽宁)机械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陈冬飞告诉记者,他们集团很欢迎职业学校学生来实习,同时也会从里面挑一些拔尖的人才聘为正式员工。但是企业员工正常的工作状态就是高强度、加班,可一些实习生抱怨工作苦累,请假早退。“不能因为他们是实习生就区别对待,企业考核的是他们是否能够胜任工作岗位,而不是吃不了苦、加不了班,这些会让企业面对实习学生时说‘不’”。
“剃头挑子一头热,学校积极联系,企业不太情愿”,沈阳市一所高职学校的老师杨晓蕊坦言,帮助学生找到专业对口的实习企业十分不容易。
杨晓蕊说,早些年,学校采取“放羊式”自主实习的方式,结果发现很多学生没有实习,直接找亲戚单位在实习报告上盖章了事。于是,学校开始与一些企业合作,让学生到指定企业去实习,结果,实习企业的环境往往很难让学生满意。
杨晓蕊给记者举了个例子。比如,汽修专业学生对口的实习企业就是4S店或者汽车修理厂,可一个班就30多人,有的学校一个专业上百人,上哪找那么大的4S店接纳?1家店最多能接纳5~6个学生,实习单位越多,派出的老师也就越多,根本没有那么多老师去管理。“为了让所有的学生实习,只能去找一些生产制造类企业”。
郭辉负责实习对接工作,由于所在学校是一家普通的中职学校,竞争力不足。“好一点的学校,企业都主动向学校要实习生,我到处去找企业,可愿意给我提供实习岗位的企业太少了” 。
关键是建立产教融合体系
职业、技能院校的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是当前职业教育“校企结合”的题中应有之义。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说,在德国,职校生仅有30%的时间在校学习理论,70%的时间在企业里的“企业教育中心”实习。企业教育中心与学生签订的是教育合同,而不是劳动用工合同,学生的实习教学和企业正常的生产运转是分离的,这也避免了廉价用工、专业不对口等问题。
然而,在国内的校企合作中,记者调查发现,很多学校只想着把学生送出去,企业只想着把人招进来,至于学生的专业与企业提供的岗位是否匹配,并不在学校与企业的考虑范围之内。
辽宁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高鸿认为,职校生实习质量不高,关键还在于产教融合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企业需求什么岗位上的人才,职业教育院校就培养哪一类人才。结合市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技能,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只有建立长效机制,才能让职业院校和企业形成一种“双赢”的模式。
姜大源称,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的教育”,主体应该是“学校+企业”。政府要牵线搭桥,给校企合作提供平台。不仅如此,什么样的企业有资格进行职校生实习教育;企业在成为职校实习基地后,可以获得什么样的荣誉,税收享受什么样的优惠政策,政府会主动为企业做什么,一系列问题都应该有严格明确的法律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