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3来源:本站原创点击量:2928
本报记者 定军 实习生 李晓霞 特约撰稿 邓雪芬 杨红钦 北京报道
三峡大学的大四学生杨奇还在犹豫。
“我倾向去一线城市,机会多,适合年轻打拼;二线城市生活成本相对低,也是很好的打算。”12月12日,这位来自贵州凯里的学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起明年的就业打算时说。在他的就业计划中,学校所在的湖北宜昌被他排除在外。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795万人,将创历史最高。这意味着,包括杨奇在内的毕业生,明年就业的难度恐将更大。
此前教育部人士指出,2017年就业创业工作既面临诸多有利条件,也面对复杂严峻形势,要综合施策,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取得新进展。
中国劳动保障研究院研究员张丽宾指出,国家对于明年大学生就业工作非常重视,目前东部沿海和西部就业差距很大,国家也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安排,基本上不存在找不到工作的问题。
前11月就业快速增长
人力资源部数据显示,1-11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249万人,已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24.9%。根据目前的进度,今年全年完成1300万就业目标问题不大,这与2013年到2015年连续3年城镇新增1300万以上就业的情况吻合。
这也表明,尽管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后,经济增速预期被调低,但是就业仍保持着不错的势头。
中国劳动保障研究院研究员张丽宾指出,整体而言,目前经济稳定增长带来的就业岗位很多,一线岗位仍很缺乏,整体劳动力的供给仍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
“所以从各地的情况看,就业还是不存在大的问题,只是有的企业提供的工资比较低。”她说。
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召开,研究部署明年的经济工作,其中就业是重要的内容。
北师大经管学院院长、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主任赖德胜指出,目前中国的经济总量、就业岗位、就业人口等过分集中在沿海地区和一线大城市,这对空气、环境、生活质量都不利好,因此,对于大城市的人口调控是必需的。
虽然大学毕业生数量年年攀升,2017年更是高达近八百万,但也有统计结果显示,这些大学毕业生的分布极不均衡,主要是过于集中在一线大城市。比如在北京这样的城市就业人口中52%都是大学生,而全国的平均水平只有不到15%。
“问题不是大学毕业生太多,而是我们大学生的区域空间配置太不平衡。”赖德胜说。
毕业生区域配置失衡
在近期举行的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指出,今年就业状况保持基本稳定,重点工作长效机制逐步形成,创新创业工作蓬勃开展,连续三年实现毕业生就业创业人数“双增长”。
下一步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要发挥中小微企业“就业容纳器”作用,继续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从事教育文化、卫生健康、医疗养老等工作,组织实施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中央基层就业项目。
同时要往重点领域输送高校毕业生。要围绕 “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发展战略,向国家重点行业、重点地区、重大工程、重大项目输送毕业生,引导毕业生到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领域就业创业等。
另外要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提高就业指导水平和服务能力等等。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博士张端鸿指出,大中城市积聚的大学毕业生多,中小城市其实也有很多发展机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目前大学生就业出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状况,即毕业生越来越向一二线城市集中。
比如在浙江地区,因为新经济发达,不仅解决了当地大量的就业,甚至吸引了外地的大学生前来工作。
至于西部的贵州地区,目前很多岗位缺人。比如大数据产生的呼叫岗位,因为当地高校没有或者很少有开设这样的专业,以致很多公司必须招人进行培训上岗。
赖德胜认为,下一步要通过调整,使得人才的空间配置更加均衡,这对于整个国家的区域协调发展也是有利的。
所以,学生做选择时要看得长远一些,三四线小城市不是没有机会。“大学生自身要实事求是,不断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根据变化的劳动力市场、就业状况进行理性选择。”他说。
(文中杨奇为化名。编辑:何苗,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dingjun@21jingji.com;hemiao@21jingji.com)
(责任编辑:邓益伟 HN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