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12来源:世界经理人点击量:2031
不知不觉中,很多人说自己在这个最重要、最盛大的传统节日里,病了。病症为人群焦虑、社交恐惧、自我怀疑……最令人头痛的是,这种病症没有特效药,只能熬着、挺着、扛着。
“这几个问题概括了我的365天吗?”
今年多大啦?
有对象了吗?
什么时候结婚啊?什么时候生孩子?打算要几个孩子?
买房了吗?买车了吗?
去年赚了多少钱?今年年终奖拿了多少啊?
工作怎么样啊?升职了吗?
怎么还不叫人?长这么大还不会叫人啊?
不认识我了吗?小时候抱过你呢!
小朋友,考试第几名啊?
现在吃什么长这么胖啊?还是小时候长得可爱!
以上任何一个问题都足够让人血压升高,但是却不得不“笑着答下去”,一番快问快答下来,大多数人都不免产生一种“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做什么”的空虚感。
这几个问题概括了我的365天吗?
我的欢欣愉悦、挫败懦弱、成长收获、伤痛苦涩可以以这么简单粗暴的方式总结出来吗?
随之而来的是,有些年轻人选择以出游方式度过春节,躲避亲戚们的“问候”;有些人自制了《春年拷问求生指南》,通过乖巧聆听、转移话题、“以其人问题还之其人”、甚至“走为上计”等方法来应对这一场春节大拷问……
不得不承认,从何时开始,过年,成为了一场以年龄为刻度的人生考核。我的成绩、工作、存款、不动产、婚姻、子女成为了几道大题,我怎么解题,竟然要由别人来打分。
即便不情愿,可大多数人还是按时乖乖接受评估,毕竟——“病”是会好的,多扛几回,甚至还能免疫。
“强凑在一起的热闹,让我觉得特别孤单”
很多回家乡度过春节的人都有类似的感受,不知是自己离家久了、还是家乡变化太大了,距离感、陌生感从踏上这个城市的那一刻即涌上心间。春节的时间仿佛被“浪费”了,时常觉得无所事事,索性就带一些拼图、书籍回去消磨时间。
很多年轻人远离了城市中熟悉的交际圈,一到春节,就有种被困在鸟笼中的感觉。外面璀璨的装饰、声音、颜色,和每个看起来都好开心的人,都似乎与他们隔着一层。走访亲戚,吃吃喝喝、聚会通宵,走出门后,热闹的气氛也就立刻小散了。每当烟花结束,心中孤独的声音就会泛滥,让人极度想逃离这种感觉。
长辈们眼里,这些在外打拼的年轻人好像永远是那个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但是这些在都市与家乡之间奔忙的年轻人们内心深处的声音,谁又明白呢?
“这是一家老小的春节,唯独不是我的”
由《vista看天下》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受访群体中,有超过93%的女性朋友对过年所带来的年龄增长有抵触、恐惧心理;有90%的女性认为,从30岁开始,“过年”变成了一种负担。
对于事业发展,82%的女性认为跨越年关,却难以跨出事业挑战的第一步;86%的职场女性认为,自己仍受到“什么年纪做什么事”的旧观念的束缚,这严重影响了她们对自己职业发展的规划和期许。
对已婚女性而言,一到春节,一家老小从头到脚的衣食住行安排仿佛理所应当地落在这个家中的女性身上,作为女儿、太太、母亲,她们像陀螺一样忙不停歇;而一到过年,长辈们围绕未婚女性们的关心,好像只剩了“什么时候出嫁”这一件事。
“我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思想、感受,有完整的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可谁又关心过我的诉求?”
“再多物质,也抵不过陪伴”
离家六七年了,虽然每年回家一两次,但确实能感觉到某种东西在缓慢地失去。比如孩子的成长,比如对父母的孝心。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想起这些,会有种撕心裂肺的酸楚。
“毕竟有些东西是要靠陪伴才能获得的。但,过完了年,生活还得继续。”
辞旧迎新的时刻,本就更容易引发人们对过往、未来的无限感喟。一年过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关键词,关于选择、关于成长,或许已经出现,或许正在被寻觅。我们都希望从中发掘美好,并将对于新的一年的希望寄托在它们身上。然而,美好并不在那些冷冰冰的数字上、也不在那些无法移动的建筑物里,而存在于真实生活的每一处细节中——阳台上冒出头的小花、午间的一餐美食、孩子第一声呼唤、竞争对手的一句发自内心的赞扬……
假期总是结束得特别快,把心情收拾收拾、把情绪整理整理,若有意犹未尽的感触,也不必心急,明年这个时间,再来犯这些“情绪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