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23来源:世界经理人点击量:1750
经营者在面临转型时多半会为此问题而苦恼!
既有员工较了解公司的目标与文化,合作起来较为顺畅,但在转型的压力下,要让这群人在短时间内,培养过去不熟悉的思维与技能,恐有一定程度的困难;但若从外面引进相关的专业人士,虽然较具效果,但却常因其不熟悉公司文化与价值观,以致于无法与既有组织产生综效,甚至会产生不必要的冲突。
究竟要内升还是外找,其实并无一定的答案,但有两个原则可供参考:
1、你的新事业究竟有多「新」?
2、新事业与既有业务是否能产生综效(Synergy)?
首先,新事业到底多「新」,并不是指表面上看起来含有多少新技术,而是执行这些任务的「决策思维」是否和过去截然不同?这必须提高到「价值观」层面来评估,而不仅仅是想着要学多少新软件、创建多少新平台...这样的基础层次。
举个例子,「成本控管」在经营实体店铺的管理者脑中是极为重要的事,但做电商的可能会更把重点摆在「用户体验」、「创新」等等。又或者,熟悉男装品牌经营的管理者,不见得能把女装做好。这类主导逻辑(domain logic)的差异,才是考虑需不需要向外招聘新人的关键。如果新事业需要一套全新的思路才能做,若只请旧人去学新技术,最后结果可能只徒具执行形式,但却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中国的洗衣平台服务公司「e袋洗」是一个很贴切的个案。创办人张荣耀决心转型O2O模式时,先从内部团队挑了看起来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年轻成员负责前期工作,分别是负责市场推广和大客户开发的总监与专职助理,两位都进入公司多年,对公司业务非常熟悉。
然而一段时间后,张荣耀就发觉,现有团队对于经营社群及线下大规模活动企划,仍因经验不足而成效不佳。「岸上的人不能操作海上的事。」「虽然有互联网思维,但在具体操作时还是不自觉把互联网当工具。」因此,张荣耀另找了一位「百度」出身的27岁年轻人来当CEO,就是后来带领e袋洗顺利转型的陆文勇。
第二,新事业与既有业务之间综效的强弱,也是评估是否向外招聘的重点。有些新事业能有效地帮助既有事业的发展,达到相互加乘的效果;但也有新事业的成立,是为了一步一步取代旧事业的情况。
台湾知名3C通路「良兴电子」,就符合我们说的「综效」案例。良兴在2005年决定从实体通路转型,兼做电子商务,当时他们就将电子商务平台「EcLife 购物网」定位成一间独立的门市来经营。
虽然转型做在线仍不可避免地产生组织冲突,但良兴的策略很明确:网站的存在是为了提供消费者更便利而完整的服务,不是为了取代原有门市。因此,良兴并没有特别向外招聘电商人才,而是让在线线下职员彼此磨合调整、学习虚实整合知识,最后成功转型成全电商(OMO)。
新人旧人并行的混合模式也是另一种思维,但这种混合模式还是要考虑主辅的关系,究竟是以新人为主,现有员工为辅;抑或是现有员工为主,新人为辅。前者着重创新思维,后者则是综效创造。
「是否招募新人来发展新事业?」的决策逻辑大有学问,也没有标准答案,端看新事业的定位与组织特性。而无论训练老员工还是招聘新员工,实务上都必须要注意以下两点:
其一、如果要从内部改革、教育现有员工新技术、新思维,那么老板或经营者自己一定要是第一个改革者,否则整个组织发展新事业的进程将遥遥无期;其二、如果企业决定从外部找新人进来,最好帮他们找个「保姆」,以免新事业还没成,新部门就先被斗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