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27来源:本站原创点击量:1485
在中国,“海归”特指那些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学生,掌握流利外语和接受过海外高等教育的他们一度备受国内各类用人单位欢迎。然而日趋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让这些曾经的“抢手货”不再火爆,薪酬逐渐和本土毕业生持平。
华南理工大学本科生董梓民毕业后前往英国爱丁堡大学攻读硕士,从英国回来后他忙碌往返于广州各大招聘会。留学经历让他信心满满,而现实却和想象中“很不一样”。
事实上,用人单位给出的薪资并未显示出其“海归”优势。“在英国留学一年花费约50多万人民币”,童梓民说,“本以为可能会比国内毕业生多拿一倍左右的月薪,但事实上薪金水平趋同。”他想短期内赚回学费的想法因此搁浅。
和董梓民一样,在中国天津南开大学学习金融专业的江瑶本科一毕业就前往悉尼大学攻读会计专业硕士。
年初,学成归国的江鹿瑶在上海参加了多家银行招聘,她发现竞争者拥有留学背景的人几乎占到一半,自己的“海归”背景并未加分许多,“在上海的大部分面试均告败北。”
最终,她去了家乡的一家国有银行工作,月薪5000元人民币。“我觉得自己在本科毕业时就可轻松入围这家银行”,江鹿瑶说,“留学似乎并未增加多少求职砝码。”
类似现象似乎已成中国“海归”的就业常态。在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高雪莲看来,这样的趋势“很正常”,“海归与同等学历的国内毕业生薪水逐步持平说明中国高等教育水平正在不断提高。
虽然在中国仍有许多人认为接受过国外高等教育的留学生技高一等,但随着用人单位逐渐建立起科学的人才筛选机制,精明的“老板们”不再迷信眼花缭乱的海外学历。
“学历蕴含信息有限,并不能与职业能力划等号。”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田丰说,“以往觉得‘海归’能力强,这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误判。”
吉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赵俊芳认为,知识技能掌握并不充分的留学生即便有海外学历,还是会被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淘汰。
海归留学生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名校毕业,接受过良好训练,另一种是毕业于一般性的文凭学校。
“名校毕业具有出众技能的留学生优势仍在,但不断缩小。”田丰说,“而许多国外普通高校的教学水平、科研实力都无法与中国的大学媲美,谈不上什么优势,薪资水平低也正常。”
“海归回国就业是个人理性选择和就业市场化运作机制的结果。”赵俊芳说,“从政府层面看,一是要通过各种优惠条件有针对性的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二是要规范海外学历认证制度,其他的留给市场去做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