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18来源:第一职场点击量:4608
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里,相信你身边一定有不少人在二十五六岁的年纪里,亦或是在毕业三四年之后,都能拿到月薪上万甚至更多。与此恰恰相反的是,很大一部分的人常常面临或者长期面临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工作三四年,月薪还是三四千?
我从来都不喜欢把为什么别人月薪十万,和你月薪一万都没有的事实拿来对比。因为这样的比较没有太多实质性的意义和收获。当然,我也从来不喜欢一本正经地告诉别人,你要认真,你要努力,你要坚持到底。诸如“未来是光明的,胜利是属于我们的”这样的洗脑鸡汤我也一概不想多费口舌。
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但有些人的失败却是必然的。工作就是工作,做的好与不好都是摆着桌面上可以说道,不是几句职场slogan和励志金句就能让你成功逆袭。成功也不是把几个不相干的因素故意颠倒、错乱杂糅在一起,就堂而皇之地将之定义为秘籍和诀窍。这不是成功,这只不过是自我的催眠与麻醉。如果真的有人这么对你说的话,那么你要小心说这话的人在给你洗脑或者画饼。
每一个职场人都明白,职位并没有高低之分,但是薪资却有多少之别。今天,我无意和各位分享长篇大论的职场心灵鸡汤,我想说的是如何避开工作三四年月薪还是三四千的职场洼地。正如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先生说的,成功不可复制,失败或可避免。
职位的未来规划
在之前很多次工作场景中,我都能看到很多这样的年轻人,每天早上匆匆忙忙提着早点来上班,上午刷刷微博聊聊天;中午吃饭再唠唠嗑,下午有时间再去外面抽根烟,下班时间一到三五成群一窝蜂打卡下班,就这样结束了一天的工作。
然后到月底发工资的时候,一看工资条还不错,这样耍耍玩玩还能每个月领到三四千块。再然后,就在这样忙里偷闲的工作环境中做个一年半载,想提工资当然是自知无望,索性不如跳槽去别的公司。
你以为外面都是诗和远方,在你能力和野心没有匹配的情况下,其实更多的是坑和奔忙。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很多职场人都在“等、靠、跳”:等着一份不错的工作机会,指望靠着公司规范的管理和机制获得职业晋升;如果发现事实与想象有差距,而自己对职位的未来规划也根本没有考虑和设想过,于是更多人连自己想要什么都没有想清楚,就一言不合去跳槽。结果就是,谁都没帮企业解决问题,只是备受失望情绪反复折磨。
消磨了曾经的斗志,做什么事情都浮于表面,永远都在“蜻蜓点水”,不肯钻研不肯深入;做不成一件像样的事,拿不出一份像样的成果,然后继续“等、靠、跳”的模式,最终变成了“职场老油条”。
带着这样的工作情绪和观念,既没有为公司解决任何实质性的问题,对自己也没有职位的规划。长此以往,无论去到任何一家公司,都只能拿着最低的三四千的月薪。
最好的改变,必是从改变自我开始。比起一直向外索求,或者通过更换工作环境让自己强大,不如沉下心来,好好研究一下目前公司到底存在哪些问题,以及仔细思考自己可以向领导提出哪些合理化建议和方案,和企业一起变好。如果你不知道如何思考自己,可以向专业人士请教,比如参加第一职场网的“教练式”职业规划咨询,一周之内就能够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渐渐强大自我,获得一份真正的远见和理性,提升自己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你真正的价值的体现,这也是你通过自我预设与规划而变形的最佳之路。
职位的不可替代性
职场上一直流行着一个普世真理:职位的不可替代性越低,工资越高。反之,职位的可替代性越高,工资就越低。
相信很多人在上学的时候就听过这样的故事。但是其实很多人没有料想到的是,即便是过了这么多年,这个故事一样适合如今尚在职场摸爬滚打的每一个你。
20世纪初,美国福特公司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路上都开着福特公司生产的汽车。客户的订单快把福特公司销售处的办公室塞满了。有一次,福特公司一台电机出了毛病,导致车间无法正常运作。就在这个时候,这时有人急忙派专人把斯坦门茨请来。斯坦门茨要了一张席子铺在电机旁,聚精会神地听了3天。然后又要了一张梯子,爬上爬下忙了多时,最后才在电机的一个部位用粉笔划了一道线,写下了“这里的线圈多绕了16圈。”人们当然只能照办了,令人惊异的是:故障竟然排除了,生产立刻恢复。
福特公司经理问斯坦门茨要多少酬金,斯坦门茨说:“不多,只需要1万美元。”1万美元?很多人心想不就是简简单单画了一条线吗?当时福特公司最著名的薪酬口号就是“月薪5美元”,这在当时是很高的工资待遇。以至于全美国许许多多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和优秀的工程师为了这5美元月薪从各地纷纷涌来。斯坦门茨随手开了个账单写道:画一条线,1美元;知道在哪儿画线,9999美元。
对,故事还是那个故事,结局也还是那个结局。甚至很多人都能把这个故事当成段子讲出来,却不知道自己就是自己口中的那个“月薪5美元”的人。
因为自己的可替代性太高,所以去哪里都只能干最累的工作拿最低的薪资。这一点在体力劳动的职能岗位中表现尤为明显和突出。清洁工人,安保人员,工厂职工,甚至办公室文员,都只能靠微薄的工资辛苦度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趋势的发展,越是可替代的职位越容易被替换。
职位如此,对于求职者本身更是如此。所以很多往往选择了看似前景踏实也很适用的工科专业,在他们看来这些专业一毕业就能上岗就业,是未来最稳妥最安全的职位。
其实他们忽略了最大的一个问题:
有时候最安全的未必真的就是安全的,也有可能是最危险的地方。有很多在职者会认为我一个做技术层面工作者,我有技术去哪里都能找到金饭碗,要积累这么多资源和经验做什么?
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想到,一个拥有10年运营和管理经验的产品经理自然会比一个技术大牛更加受青睐。因为前者是被管理,而后者是管理者。而正因为被管理才会永远陷入被替代的困境与地步。
很多工科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主要是技术层面的维修和维护。看似专注其实并没有太大的进展,工作第一年做的事情,可能和工作十年之后做的事情并无两样。而这样的十年,并没有给自己的经验和人脉带来任何层面的帮助和提升,这样的职位很容易被下一个年轻的技术工作者所替代,这才是最可怕的。
《孟子》有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国家管理如此,企业管理更是亦复如是。要想不被轻易的取代和替换,首先你要具备在行业内不被取代和替换的资源和本事;其次要看你在这个行业内获得多少属于你的资源,这才是你成为不可替代的出发点。
职位的未来发展前景
对于行业和职位的选择,本身就最容易暴露一个人的格局和眼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今天还有多少人,张口闭口就称呼自己在职的机构为“单位”?如果有,这种人不是经历过体制改革,就是思想落后的中年大叔大妈。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没有办法去想象未来会有怎样的企业形式和业态。正因如此这个如此急速变革的时代,我们对未来的职业设定和预判中,一定要结合当下的形势发展。如果连当下都没有找好方向,又何谈更好的预见未来?
工业1.0时代,科技的发展方向是工业和生产形式变革和迭代,出现了以实业为主体的产业模式。无数的工厂和耸立的烟囱拔地而起,可能开一个工厂就能养活和解决一个村镇的人口和就业问题。
工业2.0时代,科技的发展方向是电气的出现,以此衍生而出现的现代工业模式也随之诞生。汽车、轮船、铁路、电话等各个方面创新式的发明与应用,再一次定义了岗位的需求与涵义。谁又能想到在电话没有被发明之前,将来的某一天社会上会有一个叫接线员的工作岗位?
工业3.0时代,科技的发展方向转向了更为高精尖的精准技术。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徽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这也标志着的科学技术的到来,这次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上为社会的各个阶层和方面,提供了更为广泛的职能与岗位。
工业4.0时代,科技的发展方向围绕着“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能物流”等三个方向作线性发展和衍生,并且在研发、生产、运输等各个相关推出了更多新兴岗位和需求。求职者本身对这些发展和变化一无所知或者极度抵抗,那么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必将成为被改革和淘汰的一代。
有人说,站在风口上,就连一头猪都能飞起来。可怕的就是有人明明眼见着风口过去了,却真的只能做那只不知改变但求口腹之安的猪。
时代在变,每一个在时代里求生存找发展的人更应该主动去改变。这个时代早已经没有了所谓能吃一辈子的“金饭碗”,也不一定说职位的技术含量极高工资就高。而是更应该考虑职位与人类科技发展的方向是否有关。
每一个在职者都应该明白:每一次的主动改变,都是为了不被时代所改变。
企业的经营和职业的经营一样,它从来都没有一定之法,并不是有一个公式、有一个标准答案可以套用和替代。所以正因为如此它才是每一个职场人自我创新、自我革命的过程。
学习和思考,是一个人格局的基础,正是这些看似无形无用的事物,让你保持清澈的头脑看待自己的人生与这个世界。我们每一次在职场的挪转腾移都是我们学习与思考的体现和结果。
但愿这样的学习和思考都能让你找到最好的自己,也都能遇见你想要的结果。
本文作者:Ray先森,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签约作者,自媒体人。本文首发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ID:FranklinReading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