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27来源:本站原创点击量:4594
据媒体报道,浙江宁波有一名女生,连考公务员已有六年,声称只有年纪到了,不能报名了,再想别的出路。谈及为什么如此坚持考公务员,她说“如果考上公务员,进入体制里就不一样了”。
不由得想起一则故事:金庸迷对于《天龙八部》里的无名老僧一定记忆犹新。这位在少林寺负责扫地的无名老僧,一出手就制服了两大绝世高手,被相当多的金庸迷推举为金庸武侠小说里的第一高手。有人不解,为何老僧武功超群却甘居少林寺以扫地度日。老僧微微一笑,但求图个编制。
笑话固然是笑话,却挠到了这个社会的痒处,由不得不让人会心一笑。
每年公务员考试的时候,媒体总会挖掘出若干个“编制梦”。在如过江之鲫的公务员考试大军中,这样的“编制梦”照亮了不少人。比如年初,哈尔滨市448名带事业编制的环卫工人招聘,29名报名参加考试的研究生最终被录取了7名。一位应聘失败的研究生对媒体表示,“就算是死,也要死在编制里”。
每个追逐“编制梦”的人,都用“语不惊人死不休”来强化自己的情绪,同时也强化着整个社会的情绪:万般皆下品,惟有编制高。似乎不实现“编制梦”,就算不得实现了“中国梦”。
编制意味着稳定,意味着福利,意味着旱涝保收,似乎还意味着权力以及权力的衍生物。考公务员的人,大多是受过多年的高等教育,都是踩着独木桥一路奋力搏杀过来的,都是会算账的人精,对于编制的含金量心里门儿清着呢,这么锲而不舍,必有锲而不舍的道理。
但是,当前我们国家最缺的创新,却是编制所不能提供的。相反的,越来越多的人嚷嚷着“要死在编制里”,让人担心这一代人的暮气是否太盛。
市场经济的活力来自于企业,更进一步地说,是来自企业家。企业家推动着创业和创新,推动着技术革新和商业模式的嬗变。可以说,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是否活力四射,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的人才是否更多涌向了企业。
1984年,被称为改革的公司元年,张瑞敏、柳传志、王石(微博)等人在那一年下海,创办起如今人们耳熟能详的公司;1992年,市场经济框架定鼎,一批知识分子和官员下海,投身创业,人称“92派”。这两个年份,分别代表着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改革精神,分别代表着那一代人的创新血性。而2013年,也是一个改革的年份。十八届三中全会刚刚闭幕,60项改革措施振奋了市场。这样一个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拉开了历史的帷幕。政府与市场各就各位,腾出广阔的空间,正是需要年轻人重拾创业的野心和激情,而不是沉重的脚步和令人窒息的惰性。